这些工作干得好!贵州又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央视《新闻联播》!

时间:2020-07-27
分享到:

昨晚今晨,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纷纷聚焦贵州脱贫攻坚工作。


今天(7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刊发了《农货卖到远方、农民迁居进厂,贵州毕节——万山挡不住 蹚出脱贫路》,聚焦贵州毕节脱贫攻坚,具体内容如下: 

贵州毕节,五百里乌蒙腹地。


乌蒙山主峰韭菜坪就坐落在毕节市赫章县境内,山势连绵,令人兴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但在如今的航拍镜头中,苍翠林间,路网延伸,车辆驰骋。


水塘堡乡的居民姚文黔停好小货车,打开小喇叭,山路上响起瓜果叫卖声。“路通了,出家门给镇上送新鲜的山货,就是一脚油门的事,落雨都不用穿胶鞋。”


“以前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现在村组都通硬化路。”在赫章县交通局修路17年的熊健说,“赫章是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山高路远通路难,但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毕节,干部群众有这样一股子劲头。


“土豆能管肚子饱,苹果能叫日子甜”  


“威宁土豆也有名,为啥要把苹果卖出山?”


“土豆哪有苹果‘甜’!”64岁的彭文才侃侃而谈,“这里白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果子甜度高,卖得好着呢!”


彭文才的“致富经”,学自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牛棚万亩精品苹果基地。高原夏日,天空晴朗,连片的防雹网闪着光辉,成排的苹果树静待丰收。


2015年万亩果园初建,迤那镇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彭文才看着自家31亩地动了心。可老伴有意见:“祖辈都种土豆、苞谷,最差也能管口粮,能拿苹果当饭吃?”


“土豆能管肚子饱,苹果能叫日子甜!”为说服家人,彭文才算了笔账:土地流转费每亩一年800元,在苹果基地打零工一天至少80元,基地有了纯利润,流转户还能拿分红。


2019年,万亩果园进入初果期,亩产约1500斤,总产值6150万元,惠及7个村的4056户、172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56户、2952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针对传统种植管理粗放、结构单一、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毕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主打特色农产品。2018年至今,全市共调减低效作物434.92万亩,替代种植蔬菜65.1万亩、经果林209.26万亩、马铃薯52.09万亩、中药材44.57万亩。


黔货卖出山,老乡心里甜。苹果园中,彭文才牵头管护400亩地,老伴有时也来帮忙。“见过苹果开的白花花吗?跟现在的日子一样,美!”


“搬出了山窝草窝,住进了金窝银窝”  


“走出深山搬进城,感觉怎么样?”


看着整洁的家,29岁的付红眼里闪光,“搬出了山窝草窝,住进了金窝银窝!”


付红以前的住处,是位于赫章县双坪乡五里村的茅草房,几十平方米,要挤下全家8口人,得在正屋里搭活动木板当床。


2018年搬进县城的银山社区,付红一家分到两套共160平方米的住房,住得宽敞、安逸。


可刚搬出大山,总有不适应的地方。付红见过,有邻居随手将垃圾扔出窗外,还为此和社区保洁人员吵了起来。


银山社区是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有各乡镇街道的贫困户1836户9038人。部分居民过去的生活习惯没改过来,曾导致社区邻里矛盾。


为此,银山社区推出“幸福积分单”,党员干部带头,积分兑物激励,引导大家改变陋习,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园。


渐渐地,地上的烟头消失了,乱停的汽车归位了。环境卫生改善,居民精神面貌提升。社区小广场上,升旗杆有了崭新旗台,通往学校的小路平整硬化,都是居民自发动手的成果。


如今,银山社区的“党建+积分”机制,已推广至毕节多个区县。截至去年底,毕节市有5.23万户、24.26万贫困人口住进13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66756套新房,过上了新生活。


“朝九晚五进车间,收入稳定有保障” 


“搬新居,进车间,告别土地可还习惯?”


“在扶贫车间工作,有上班族的感觉。”34岁的王燕拢了拢工作台上的耳机线。


搬进城里前,王燕也不是没有过纠结,“打工务农这么多年,进了城我能干啥?”


王燕的新家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移民搬迁安置点。她家里孩子小,老人年事已高,离不开人照顾。那天,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王燕看见街道两旁有挂着“扶贫车间”招牌的门脸。走进一间耳机加工店,仔细一聊,没想到就上了岗。


“要让无法离家、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能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长期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毕节市生态移民局督查专员张阿卓说,“藤编、刺绣、做耳机,都是手上活计,简单培训就行,多是计件工资,居家也能增收。”


“离家近,活不累,一月收入千把块。”王燕的丈夫也在家附近上岗当保安,每月收入2200元。告别几亩地,不再打零工,这个七口之家如今年收入3万余元。


“乐业才能安居。”毕节市迄今建立就业培训服务网点133个、劳务分公司196个、扶贫车间156个,开发公益专门岗位10.8万个。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5.6万户、13.25万人,实现就业率91.39%。


出山换活路,居家有收入,指端能脱贫。通往耳机加工店的社区道路宽敞平坦,王燕每天走上两个来回,“再不用迎着星星出门、背着月亮回家,朝九晚五进车间,收入稳定有保障。”

 
 
7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聚焦贵州,以贵州遵义播州区泮水镇中心卫生院与贵州省人民医院远程会诊救治病人的情况为典型案例,播发了新闻《小镇卫生院“来了”大专家》,展现了贵州依托远程医疗平台建设,依靠完善的远程医疗系统,使广大群众获得便捷、质优、价低的可持续医疗服务,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贵州省内约有1400万乡村居民生活在偏远地区,当地通过搭建远程医疗平台,让群众获得便捷、质优、价低、可持续的医疗服务。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西南部的泮水镇中心卫生院,接收了一位危重病人。


这位老人83岁,一天前出现昏迷、便血等症状,镇里卫生院初步诊断是消化道出血。但一系列检查后,发现老人还有心脏病、气管炎等多种基础疾病。不及时止血,老人会有生命危险。可用止血药万一伤害了其它脏器,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镇卫生院并没有处理这种复杂病例的能力,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唯一的选择就是让老人忍着病痛转院,可是这里距离最近的播州区医院也要一个多小时,很多病人在路上就遭遇到了生命危险。


而现在,镇卫生院和病人多了一个选择——通过远程医疗平台申请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十分钟之后,贵州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的崔德军、呼吸科的饶姗姗就拿到了镇卫生院上传的病历。在熟悉病人各项指标后,乡镇卫生院和省级三甲医院之间的一场远程会诊开始了。

整个会诊持续了四十分钟,专家给出明确治疗意见,并要求当地镇卫生院严密观察病人病情随时沟通。


十天后,当记者再次来到镇卫生院时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腹痛便血的症状已经消失。


不出家门就看好了病,而且老人这次住院十天只花费了269元。老人的孙女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带着爷爷去省人民医院看病,两个人来回路费至少400元,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是60%,自费部分至少800多,算上十天的住宿、餐费,至少2000元,总花销怎么也得超过3000元。但在家门口的镇卫生院,报销比例是90%,全部花费只有269元,而且自己的工作也没怎么耽误。

目前,这套远程医疗平台已经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联通起了贵州全省199家县级医院和1543家乡镇卫生院。通过这套系统,省、市一级的医院不仅可以对县、乡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教学培训、远程会诊,还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远程诊断。之前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没有能力进行的检查,都可以通过远程诊断得以实现。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贵州全省的远程医疗服务总量已经达到了33万多例,远程会诊已经超过了6000例。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微信支付     
@ 2015~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本站的顾客和商家个人信息将决不会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贵州贵实网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18188125864(微信)  0851-25628841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00-18:00

统一信用代码:91520326MA6DQQ3B13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贵公网安备 52032602001017号                                                                                  


   

贵州贵实网科技有限公司
黔ICP备17005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