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中小学生大量产生硕士博士水平的“科研成果”,超越了中小学生的普遍认知,就要问个为什么了。
这项“成果”获得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作者为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
此前,有人质疑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继而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目前发表声明的是获奖小学生父母所在单位,因为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研究所为公立机构,此事涉及研究资源的利用,这家研究所有责任查明并公布。
其实,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创新大赛在多年前就表现出“高”“精”“富”的特点。“高”是指高科技产品增多,“精”是指参赛项目涉及技术研发的前沿领域,“富”是指项目所需费用较高。有人指出,很多孩子的作品是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阶段的水平,甚至还有院士评价:“孩子们的作品很多已触摸到了学术前沿的问题。”
另有媒体查找对比了某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作品,发现其中一个项目介绍中的数据图与某高校硕士论文中的一样,获奖项目指导教师是硕士论文的作者和指导教师。
中小学科技竞赛开办之初,许多参赛作品都是植物观察作业等小发明、小制作。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很多作品都开始探索深奥的科学问题,涉及的领域与国家科研项目贴合度较高。这几年,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科研热点也成为青少年竞赛项目热点。
必须承认,青少年竞赛项目质量和层次的提升,体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很多孩子从小表现出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也在家长的支持下不断钻研。其中,不排除有些孩子的父母在学术领域造诣较高,对自己孩子的指导也卓有成效。
在一些城市,已经建立了针对中小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度。比如在北京,经过申请和选拔,中学生有机会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科学家一同做实验。在这种条件下,产生一些让公众看不太懂的成果不足为奇。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科学规律,人群的智商和能力还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如果中小学生大量产生硕士博士水平的“科研成果”,超越了中小学生的普遍认知,就要问个为什么了。
前几年,高校自主招生尚未取消,拿到各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全国奖项的学生有机会被大学降分录取。在这种功利性目标下,催生了一批“成果”“专利”“科研论文”,甚至还有“科研专著”。由此向下传递,中考、小升初都开始有不同程度的科技成果加分。目前,自主招生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各地以义务教育均衡为目标的小升初改革也都在进行,不合理的加分项逐步被取消。
不过,除了家长的功利,我们还要问一句:究竟是谁把这些署名小学生、但具有博士生水平的“科研成果”评上奖的呢?这些创新大赛的评委大多是各大中小学的老师和企业界成功人士,他们难道分辨不出哪些是孩子们来源于生活、创新于头脑中的自创成果,哪些是移花接木甚至是由他人代笔代劳的成果吗?
基因片段表达、纳米产品、癌症靶向治疗、病毒蛋白组合、人工智能应用……这些选题真的比“蒸小笼包时是上层先熟还是下层先熟”“不弯腰就把散落一地的乒乓球捡到球篮里面”“地震自动避险课桌”这样来源于生活的研究更加高端吗?
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也应该有个交待。
来源:中青评论 作者: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