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制造业如何加快实现由大到强?企业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赢得新优势?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企业应如何把握新的产业机遇,推动中国制造加快实现由大到强?
首先,要突破传统制造思维,不仅仅在制造端创新,更要将需求侧与供给侧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围绕创造用户最佳体验和美好生活进行持续创新。
其次,要加速中国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紧紧抓住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机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再次,要坚定推进技术自主创新 ,通过在核心领域进行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掌握全球产业话语权。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畅通内循环上,海尔有哪些举措?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请问数字化转型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在这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
为了加快提升中国在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连续两年推出 “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企业清单”,这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中国制造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该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打破产业边界,实现跨界融合创新。 通过产学研、多学科的协同,补短板、锻长板,突破行业共性难题,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以工业互联网为例,需要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既要有各领域的龙头企业牵头做大做强各行业子平台,也要有各种初创企业、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共同推动各垂直行业做细做精。
其次,要有全球发展的格局,融入全球创新链,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要用开放共创的思维去突破“卡脖子”技术,立足自主创新,开放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来源/经济日报